< 返回
中国mba抄袭《哈佛商业评论》成风

美国《洛杉矶时报》5月5日文章,原题:中国作茧自缚谁会让21世纪成为自己的世纪?美国,还是中国?

当奥巴马总统最近呼吁美国年轻人“去做制造者”,并在科学和工程方面贯注精力时,他部分认可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但是,如果他像我这样在过去的33个月间在中国生活、执教、做咨询工作,那么,他可能就会督促美国学生首先要以他为榜样,学习文科了。只有在受过严格训练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补充下,技术知识才能帮我们重获创新优势。中国在传统上缺乏对这些技能的重视,这会破坏其发展本国创新经济(行情论坛)的努力。

我在中国的学生不是新近毕业的大学生,而是中层经理、金融分析师和国企、跨国公司的市场专员。他们大多聪颖而具有个性,也并非没有才能或观点。但是,他们的思维被教育体制给束缚了,这个体制几乎不强调或者奖励批判性思维或者创新发明。

在我在中国学校的两年间,中国学生从网站或者《哈佛商业评论》上抄袭论文已成为例行方法。案例研究辩论被正反双方共同传抄,然后背诵。学生们频频表示,相比于发明和创新,抄袭是一个超级商业策略。

整个学期,比所有地方的学生更甚的是,他们想要确切地了解哪些东西是需要为期中和期末考试记忆的。我对他们的技能表示佩服。但是,我提醒他们说,我的考试会要求分析。而他们则会反复要求我说明分析和总结有什么区别,对此我不止一次地进行解释。

在我的受过西方式培训的学生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他们中间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并非是西方大学的学生就不需要接受批判性思考的训练,但是他们并不如此盲目地僵化。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执行这些限制并让学校偏重数学和理科的政府似乎认为这种方法太过有效了。高速公路、水坝、桥梁和机场都建立起来了,可以想到的产品也生产出来并出现在市面了,但是,严密而精深的营销和管理思想却无从培养和树立。要全世界的人喊中国品牌的名字还要等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中国不需要身价不菲的职业科学家,它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以及大约1000万名文科教授。(作者兰迪-波洛克,曾任美国南加州大学讲师,并在中国从事咨询工作。唐湘 译) (本文来源:中国网 )